誰需要/適合看這篇文章:
- 覺得居家環境很混亂,希望改善的人
- 想要整理過度累積物品的人
- 想要減少物品和情感上的負擔的人
- 追求極簡生活和富有意義生活的人
- 希望擁有更輕鬆和自由的生活方式的人
- 想要探索個人價值觀和重要事物的人
- 想要改變現狀的人
*本文參考山下英子《新.斷捨離》一書,並加入其他極簡主義、簡單生活推廣者的經驗,以及筆者自身從事整理師和嘗試簡單生活的心得
斷捨離是什麼意思?
斷捨離其實就是生活的「新陳代謝」,人體需要新陳代謝才能運作,生活也是。
而斷捨離特指透過「更嚴格控管東西的進出」來創造流動,為生活和人生帶來新的變化,因為有「出」才有「進」。

斷捨離分別代表:
- 「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是東西的「入口」
- 「捨」=捨去多餘的廢物,是東西的「出口」
-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透過不斷「斷」跟「捨」,讓進入生活的東西都能發揮最適合的功用
「斷捨離」這個概念是日本人山下英子奉行的人生哲學,有註冊商標。
在大學時接觸了瑜珈的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本來是為了要放下心的執著,但她把這個概念運用到居家空間整理,讓這個被事物過剩(物品、資訊等等)時代所壓迫的人們,能重新獲得自由。
不過她特別強調,斷捨離不單單只是丟東西或整理環境,而是透過整理空間來讓自己有餘力思考,再進一步調整生活和改變自己的人生。
斷捨離並沒有終點,但你會在這個過程不斷提升自己,邁向更輕盈自在的人生。
如何斷捨離?
斷捨離有兩大要點:
- 先減少物品並清出空間(時間、多餘心力等等),將自己從受壓迫狀態中解放出來。
- 有多餘空間以後就能創造流動,不管是事物、心靈層面、人際關係都一樣,為人生帶來新的改變。
從捨去多餘的物品開始,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聽到「斷捨離」三個字,都會自動聯想到「丟東西」。
斷捨離原則
挑選物品的兩大基準:
- 思考的出發點是:自己(以「自己」為思考點,而不是從「事物」出發)
- 時間軸是:現在(勿留念過去或過度擔憂未來)
思考角度是造成沒辦法丟東西的原因。

1. 思考的出發點是:自己
以前物資缺乏,導致人類很容易以「物品」為出發點思考,而不是以「個人需求」來評估──例如以「東西還能不能用」來決定取捨,而不是「自己需不需要」。
東西不壞就會捨不得丟,最後演變成現今物品氾濫的時代。
而且總會覺得是房子太小、收納空間不夠放東西,反而不會先反思是因為東西太多。
X:東西還能不能用、這東西很貴、這東西是別人送的禮物、還能用的東西丟掉很浪費
O:我需要這個東西嗎、我有在使用嗎、我喜歡這個東西嗎
2. 時間軸是:現在
以上問題需要考慮的只有「現在」,完全以「現在的自己」為考量。
如果考慮過去,代表現在可能根本不需要、不會用到;如果預先考慮未來,總想著「總有一天會用到」,不如到時候再想辦法。
而且也許後來根本也沒用到,或後來要用時也忘記自己有。
X:以前的回憶一定要保留下來(過去)、某天可能會用到(未來)、這些衣服等我瘦回去時穿(未來)
O:「現在的自己」需不需要、是不適合、喜不喜歡
斷捨離方法:6 步驟整理空間,改變人生

步驟 #1:斷捨離心態建立
開始動手斷捨離前,要先建立正確的心態:
- 認清現狀
- 停止自我否定
- 描繪出明確的住家願景
認清現狀:認清物品的「數量」和空間的「品質」
只是亂?還是物品已經滿出來,超過能收納的量?還是已經呈現長年推積的狀態,根本不知道全部有哪些東西?
對物品數量、品質無感?開始注意物量跟品質?打造舒適、有美感、能呼吸的空間?
停止自我否定:不要自責
了解斷捨離也需要練習,並非每個人都熟悉的天生技能。
不要自責、一直自我否定。
X:整理家裡這麼簡單的事,我怎麼會連這都做不好
描繪出明確的住家願景:想像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斷捨離/丟東西不是目的,而是幫你打造理想生活的手段。
最終還是回歸:你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
居家擺設是什麼樣的風格?無印風?北歐風?
空間是要以方便工作為主?以維繫家庭互動?
不喜歡打掃,那是不是東西少一點比較方便維持?
步驟 #2:拿出所有東西一次看
評估有多少整理的時間,再決定從哪一個「小空間」開始整理。
避免越級打怪,沒辦法在預計時間內收拾完,反而把家裡弄得更雜亂。
X:想要一口氣整理完一整層樓
O:先從房間的衣櫃、或一層抽屜開始
評估和決定好能掌握的空間以後,將鎖定空間內的「所有」物品全部拿出、且攤平擺放,目的是讓自己能一眼掌握總共有多少東西需要處理。
步驟 #3:把「怎麼看都是垃圾」的東西丟掉
從最容易取捨的東西開始丟起,像是:
- 壞掉的東西
- 早已不再用的東西
- 確定不會再用的東西
- 髒到無法清理的東西
- 早就忘記有的東西
如果是「還能用」(但其實很少用到或根本沒用過),也可以重新以「自己」的角度評估看看:我真的會用到?我真的還想要用嗎?
步驟 #4:根據斷捨離原則(自己、現在)放手
呼應斷捨離兩大原則,考慮的出發點應該是:自己、現在。
只留下「現在」的「自己」會需要的東西。
帕雷托法則(又稱為 80/20 法則)指出,20% 的人口享有 80% 的財富,也就是 20% 的投入能帶來 80% 的成果。
用在物品也是,家裡的物品其實只有 20% 是真正需要、會用到的,省下的都是占空間、被遺忘的東西。
步驟 #5:依「需要、合適、舒服(讓自己心情變好)」進階篩選
如果你不知道怎麼決定什麼東西該丟、什麼不該丟,可以參考山下英子提出的 3 個進階篩選標準:
*考慮的出發點一樣也是:自己、現在
- 自己現在需不需要:有它雖然很方便,但沒有也沒差
- 合不合適現在的自己:跟自己品味不符、被別人看到會覺得不好意思
- 對現在的自己來說,覺得舒不舒服:用起來不舒服、用起來感覺不對
步驟 #6:刪減物品以後才進行收納
當整理師時,常常在客戶家發現各式各樣的收納品、甚至為了到府收納服務而先添購了很多新的收納盒,但其實這個流程是不適合的,還沒知道你有多少東西需要收納,怎麼買適合的收納品呢?
更多極簡生活分享在 IG,歡迎追蹤交流~
「整理」、「清理」、「收納」、「收拾」……這幾個詞的定義常常被混用,一般人認知的整理,通常只是把東西弄乾淨、放整齊。
斷捨離式整理則不是,把東西弄乾淨、放整齊前,最重要的是應該先篩選淘汰掉不要的東西,只留需要的。
大多時候會發現,真正需要的往往不多,其實根本不需要再特別用收納品來收納,原本的空間就已足夠使用。
開始動手整理收納前,也可以先了解自己的「昆蟲收納人格」,找到適合自己的收納方式!
5 個實用收納技巧:讓所有物品都有個家,不再亂糟糟
收納技巧 #1:三分法則
整理收納最重要的步驟是:分類。
分類不用複雜或很細,三分法則剛剛好:
大分類> 中分類 > 小分類
例如:
整理廚房時,先將所有物品分成「食材」、「烹調器具」、「餐具」三個大分類
每個大分類可各自再分成三個中分類
每個中分類又可再細分出三個小分類

分類沒有標準規則,也沒有一定只能三等分(多或少於三分也可以),按物品的種類和數量,和自己的使用習慣來分類,才最適合你自己。
收納技巧 #2:七、五、一法則
「七、五、一法則」是針對某一空間的物品總量限制,有許多好處:
- 讓使用上更方便
- 後續更容易維持
- 看起來較美觀(適度留白的概念)
七分收納:看不見的地方七分滿就好,例如:封閉式衣櫃、抽屜
五分收納:看得見的收納五分滿就好,例如:玻璃餐具櫃
一分收納:展示型空間一分滿就好,例如:玄關櫃子上
備註:也有一說「一、六、八法則」,其實是同一概念,展示區一分滿、看得見的收納六分、看不見的最多八分滿。
比例稍稍不同,但一樣都是強調留白的重要性,而且「一、六、八法則」更好記。(聯想到間歇性斷食的 168)
收納技巧 #3:一出一進法則
延續上一個「七、五、一法則」,為了控制物品的總量,最好要先「出」一件才能再「進」一件東西,東西才不會越來越多。
斷捨離更強調要先有「出」才能有「進」。
收納技巧 #4:一個動作法則
收納的最高原則是方便性:東西容易拿出、容易放回。
如果要拿一個盤子,需要先打開餐具櫃、把整疊盤子拿出來、挑出想用的那一個、再把剩下的整疊放回去,是不是很麻煩呢?
以一個動作為原則收納,整理前就能先思考:如何打開餐具櫃就能直接抽出想要的盤子?
能讓你後續維持(不用一直把剩下的盤子疊回去)、使用上(開門就能直接拿)更便利。
參考收納方式:
- 將餐盤直立式收納
- 只買統一顏色、尺寸的盤子,拿哪一個都沒差
收納技巧 #5:自立、自由、自在法則
「自立、自由、自在法則」也是考量使用上的方便性和美觀程度。

自立:讓物品可以自己整齊立起來,整齊美觀又方便拿
自由:選擇自由,要拿哪一個都很方便
自在:立不起來的東西就讓它在適合的空間自由自在,但不影響使用和美觀
斷捨離清單分享
東西太多,不知道從哪丟起?50+ 個無用小物給你參考!
一天丟一物也是一種進步。
衣物:
- 超過一年沒穿的衣物
- 尺寸不合適的衣物
- 穿起來不舒適的衣物
- 鬆掉或變形的衣物
- 有損壞(例如破洞、拉鍊壞了)的衣物
- 有難洗汙漬、泛黃或退色的衣物
- 不再喜歡的衣物
- 不再需要的舊學生制服、工作制服
- 不成對的襪子
- 全新但不想穿的衣物
- 參加活動送的衣物
- 會掉皮的皮帶
鞋子:
- 不合腳的鞋子
- 穿起來不舒適、會磨腳的鞋子
- 磨損或損壞的鞋子
- 過時或不再喜歡的鞋子
- 不成對的鞋子
化妝品和保養品:
- 過期的化妝品和保養品
- 不適合自己膚質或不再使用的產品
- 沒有打開過的贈品或樣品
- 不喜歡味道的香水
- 過多重複的化妝品
書籍:
- 已經閱讀完畢且不再需要的書籍
- 不再感興趣的書籍
- 過時的參考書或教科書
- 可以贈送給他人或捐贈給圖書館的書籍
紙張和文件:
- 過時的收據、發票
- 不再需要的文件副本
- 無用的廣告信件和文宣
- 看過、不需要處理的信件
- 過期的優惠券
- 過期的日曆
- 不再看的筆記
電子產品或配件:
- 損壞或無法正常運作的電子產品
- 不再使用或有多餘的電子配件和充電線等
- 沒在用的舊手機
- 舊手機殼
- 剩單邊可用的耳機
廚房用品:
- 破損、缺失零件或不再使用的廚房器具
- 生鏽的烹飪用品(例如罐頭開罐器)
- 重複購買的廚房用品(例如多餘的鍋具、盤子)
- 過多的免洗餐具
家居裝飾品:
- 不再符合個人風格或喜好的裝飾品
- 破損或損壞的裝飾品
- 多餘的裝飾品或配件
其他生活用品:
- 用完的電池
- 壞掉的雨傘
- 過期的藥品
- 很久都沒用到的贈品
- 過多的紙袋
- 沒用的商品包裝盒
- 過多的橡皮圈
- 過期的食物
斷捨離好處
簡單來說,斷捨離可以幫助你打造一個更輕鬆、有意義和有條理的生活。
還有許多好處:
減少物品負擔
過多的物品可能造成環境和心理上的混亂和壓力,而斷捨離則能幫助你專注在重要的事物,並釋放無謂的負擔,讓你擁有更多的空間和自由。
物品一少,也就不用花太多心力去清潔、維持,費心整理收納。
提升生活品質
斷捨離可以幫助你營造一個更整潔、有條理、循環良好和舒適的居家環境。
清理不必要的物品和雜亂的空間,有助於提升生活品質,讓你更輕鬆、放鬆和專注。
斷捨離不斷篩選、釐清自我需求的過程,也有助於走向「重質不重量」的生活,不僅個人品味越來越明確,營造出的生活品質也會越來越優質。
了解真實自我
斷捨離過程中,你需要仔細檢視自己的價值觀、生活目標和理想生活的樣貌,並決定哪些物品才是你真正需要的。
透過不斷試錯、調整、斷捨離練習,選擇的精確度和速度也會越來越高,這代表你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這種自我檢視有助於更深入反思、了解自己,釐清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並朝理想生活邁進,以實現真實自我。
提高效率和專注力
斷捨離能幫助你節省時間和心力。
當你減少物品的數量,你不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整理、清理和找東西。
同時,擁有乾淨整潔的環境有助於提高專注力和工作效率。
省錢、降低金錢焦慮
斷捨離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避免購買不需要或不適合的物品。
不僅可以節省花費、改善個人財務狀況,你也會因為知道自己「不需要太多東西、不需要花太多錢買新東西」就能活下去,知道自己的「必要支出其實不高」,而對於金錢不再那麼焦慮。
甚至還可能想法轉變,認為「花少一點時間工作、賺少一點錢也沒關係,多出來的時間能做自己想做的事,說不定能更開心」呢!
活在當下
斷捨離鼓勵以「現在」這個時間點為出發,考量自己需求──幫你更聚焦於現在。
透過減少物品的干擾,你可以創造一個更寧靜、平靜的環境,讓你放鬆身心並享受當下的時刻。
減少物品負擔和整理的時間,也會讓你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當下的其他事件、人際關係與互動等等。
越活在當下,越能做出最適合現在的自己的選擇和決定。
增加幸福感
斷捨離、簡化生活的過程本身就很舒壓,讓內心變的更輕盈,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也因為斷捨離,你可以更專注於重要的價值和人際關係,花更多時間和心力創造更多的正面體驗和回憶,而這些非物質的財富,也會為你帶來更深層次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以上這些好處,在極簡主義的好處中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看看極簡主義有哪些好處?
更多簡化生活、簡單生活的好處,也可以參考日本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在《我決定簡單的生活》這本書中分享的「丟東西改變我的十二件事」:
斷捨離實際應用
不管是應用在哪個空間或類別,斷捨離方式基本上都脫離不了這 3 個步驟:
- 將物品集中
- 分類和篩選
- 整理收納
以下針對各個類別,提供一些額外的實用小技巧或特別注意事項,希望能幫助你斷捨離地更順利!
衣服斷捨離:7 個衣櫃整理篩選標準
衣服斷捨離篩選標準
有這些狀況的,可以考慮優先處理(丟棄、二手拍、捐贈等):
- 髒、舊、黃、破損、鬆掉、有異味的衣物
- 穿起來不舒服
- 一年以上沒穿過、不會再穿
- 不適合、不合身的衣物
進階篩選,找出屬於你的風格:
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
- 會穿這件衣服去見前任嗎?
- 趕時間出門隨便抓到這件衣服時,會不會讓你覺得穿出門丟臉?
- 這件衣服穿在身上有幫自己加到分嗎?(修身、顯腰身、氣色好等等)
衣物收納方式建議
- 直立式收納
- 衣架吊掛(如果空間夠)

淘汰的衣物怎麼處理
- 舊衣回收:行政院環保署舊衣回收管道
- 二手拍賣
- 公益捐贈
- 轉贈他人
👉更多舊衣處理方式和管道:衣服回收懶人包
衣服斷捨離常見困難(&解決方式)
新購入衣物時要考慮百不百搭、衣櫃裡是否已經有適合衣物可以搭配了、是否符合你喜歡的風格(否則買了之後也不會穿)?精準選擇新購入的衣服。
👉搭配衣物的另一種思維:百搭其實是白搭?
其實透過精準選擇,不同排列組合下還是有辦法搭配出多種不同風格的穿搭。重點在如何搭配,而不是衣物數量。就算衣物數量豐富,其中重複的單品很多的話,能搭配出的風格也可能很有限。
👉看如何用 33 個物件穿搭,持續至少 3 個月:Project 333– 錦囊衣櫥挑戰
有些衣物只有特殊場合會穿到,像是正式套裝、禮服、派對衣物等,如果真的只有一年一度或更久才穿一次,可以考慮用租借、或跟朋友借的方式代替購買,或是僅保留任何重要場合都適合穿的一套。
放著不穿也是一種浪費、還占空間,不如讓空間有更好的利用。衣物也可以透過二手拍賣、捐贈等管道,交給下一位更適合它、真正會穿到的人,讓衣物發揮它的功用。
書本斷捨離:3 個替代選擇助你斷捨離
書本堪稱最難斷捨離的物品之一,因為它不只是紙,還包含所傳遞的知識,丟掉不免覺得對不起作者。
不過,日本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從他個人經驗,發現書本斷捨離困難點不是書本本身,而是我們看待書籍、賦予書本的期待。
對他來說,家裡擺放很多書只是為了讓大家覺得他很有品味、平常有在吸收知識,而因為執著於讓大家透過書籍而對他有正面看法,才讓他丟不了書。
想通以後、挖掘出丟不了東西的最根本原因後,斷捨離自然也變得更容易。
書本斷捨離篩選標準
這些書籍,可以考慮優先處理(丟棄、二手拍、捐贈等):
- 教科書(根本不會再看)
- 說明書(可以需要時再上網查)
- 紙本字典(可以需要時再上網查)
- 很久都沒看的漫畫(沒那麼喜歡看)
- 買了很久都沒看的書(沒那麼想看)
避免堆積太多書的方法
- 去公共圖書館借書(也有電子書可借)
- 改買電子書
- 用空間限制數量(例如:規定自己放滿書櫃就不能再買)

淘汰的書本怎麼處理
- 二手拍賣
- 專門二手書店拍賣:例如茉莉二手書店、讀冊TAAZE二手書
- 轉贈他人
- 捐贈圖書館或其他機構
- 漂書站交換、捐書
房間雜物斷捨離:近藤麻理惠教你 5 步驟整理房間
房間是個人小天地,裡頭什麼都有──書本、衣物、文件、照片、玩偶等各式各樣雜物,讓人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從哪裡起。
收納專家近藤麻理惠在美國拍攝的居家收納實境節目《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記錄了她走進陌生家庭,帶領大家整理家裡的過程與參與者的心路歷程改變,也能明顯看出整理前後的改變。
她的步驟和流程,雖然跟斷捨離有些不同,但很適合應用在整理物品很多樣化的房間。
跟著近藤麻理惠的方式,試著動手整理房間,並且看看會有什麼變化吧!

1. 表達感謝
近藤麻理惠開始整理前的第一個步驟,一定是邀請客戶(參與者)表達對房屋、空間的感謝。
這麼做有兩個好處:
- 讓人更珍惜空間、環境
- 降低丟東西的愧疚感(表達感謝以後比較願意放手)
2. 分類別,依「衣>書>文>雜>紀」順序整理
房間物品很雜又很多,就從較容易判斷、篩選的類別開始下手吧,上手後再慢慢挑戰難度較高的類別。
依序為:
- 衣物類
- 書籍類
- 文件類:帳單、筆記、廣告傳單、信件等所有紙張類
- 雜物類:沒辦法分在其他類別的物品
- 紀念品類:跟回憶有關的相片、旅遊紀念小物等等,較難斷捨離,建議最後再處理
3. 同類別物品全部集中
將同類別的所有物品全部拿出來,集中一個地方,再一口氣篩選。
將物品集中的用途是:
- 讓物品主人意識到自己有多少東西
- 一次看,方便挑選和整理
很多時候都是將物品集中後,主人才會意識到自己東西太多,而且可能很多重複的東西,或感覺很多都是第一次看到,之前根本沒意識到自己有哪些東西。
4. 一一拿起看,感覺是否「怦然心動」
從集中好的物品堆裡,一件一件拿起來看,感覺這項物品是否有讓你「怦然心動」?(心情很好、馬上聯想到開心的情緒等等)。
這個步驟盡量不要將重點放在要處理掉哪些東西,而可以專注在要留哪裡、要放哪裡。
小技巧:如果不知道自己的感覺,就先感受一下最有感覺的物品,體悟何謂怦然心動。
例如:對衣物比較無感但對紙張類很有感覺,就可以先摸摸喜歡的筆記本、小紙條,感受一下怦然心動的感覺。
5. 好好收納
最後,將已經完成篩選過的物品整齊排列。
把握 2 個大原則,就能營造出令人怦然心動居住空間:
- 直立式收納(好拿、所有物品都看得見)
- 善用盒子做細部分類(方便找東西)
一切都環繞在「怦然心動」這個概念,目的就是要打造讓自己住起來心情會很愉悅的空間。
搬家斷捨離:5 步驟輕鬆入住新家
搬家是斷捨離的大好機會,最直接的好處是:東西變少,搬家費用和歸位時間也跟著省!
否則將一堆根本沒在用的東西,原封不動移動到新家,根本等於幫那些多餘物品付房租。
1. 思考新家理想狀態、空間規劃
先想像新家的理想狀態應該如何──風格、空間分配、氛圍等等,加強斷捨離決心。
也要確定新家空間規劃:每個空間有多少收納空間、能容納多少物品等等,以此為參考整理舊家物品。
2. 分類物品:帶去新家、垃圾、待處理
將舊家物品簡單分成三個類別:
- 要帶去新家的物品
- 垃圾
- 待處理的物品(以不帶去新家為目標)
將不再需要的物品集中放入垃圾或待處理的堆放區。
3. 搬家斷捨離建議
分類物品時,建議可思考這些方向:
- 釐清出不再需要的物品:例如過時的教科書
- 丟棄破損或無法修復的物品:例如底磨平的鞋子
- 減少過多重複物品:例如各式各樣的馬克杯
- 捨棄與「理想新家」風格不符的物品:例如不再喜歡的家居裝飾品、用不到的免費贈品
4. 丟棄、捐贈、二手拍或清運
沒辦法一眼歸類成垃圾、不曉得如何處理的物品可先歸類在「待處理物品」,但最好提前安排時間處理,否則這些東西很可能最後也被一起帶去新家囤放。
參考處理方式:
- 丟棄:將無法再利用或損壞的物品適當地丟棄。
- 捐贈:將狀態良好且符合需求的物品捐贈給慈善機構或更需要的人。
- 二手拍賣:如果有時間精力處理,有價值的物品可以考慮透過二手拍賣平台出售。
- 清運:如果有大量需要處理的物品,可以考慮聘請專業清運服務來統一處理。
5. 分類裝箱打包
搬家前最後一步也別輕忽,事先好好分類打包,搬到新家以後就能快速歸位、無痛搬家。
- 使用適當的容器、箱子或袋子來進行打包。
- 標示每個箱子的內容物和預計上架的位置
- 將脆弱或易碎物品妥善包裝,確保在搬家過程中不受損
搬家打包技巧
如果沒有預算請專業搬家公司或整理收納公司來幫忙搬家,只要掌握這些打包技巧,自己也一樣能搞定:
- 先從不常使用的物品開始打包,減少新家初期的混亂。(一時找不到也不著急)
- 重物放在小箱子中,較輕的物品放在大箱子中。
- 易碎物品外箱需特別標示,搬運時才能多加留意。
- 液體類獨立打包,且用密封袋包裝好。
- 預留一個易取得的箱子,裝入一週內必需品,例如適量衣物、工作需要物品、洗漱用品和日常用品,到新家以後無煩惱。
朋友斷捨離:3 個減輕社交負擔的方式
斷捨離不僅適用於物品,也適用於人際關係,就像朋友不是越多越好。
維持不必要的關係不僅勞心勞神、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和金錢(參加聚會等等),到頭來,你遇到困難時,這些人真的會是你第一時間尋求協助的對象嗎?
還是你只是基於不好意思、不想讓人覺得冷漠無情,而說服自己繼續維持這些塑膠友誼?
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在人際關係、社交圈中進行斷捨離:
- 自我反思:花時間思考你的人際關係,問問自己哪些關係對你有正面影響,哪些關係可能成為負擔或消耗你的精力。
- 識別能量給予者 vs 消耗者:能給予你正面能量、支持你成長和幸福的朋友,是你在人際關係中需要保留和加強的。而那些常常帶來負面情緒、抱怨不斷、消耗你精力和時間的人,可能會拖累你的成長,也讓你總是活在負面情緒中,需要考慮斷絕或減少與他們往來。
- 設立界線:學會設定健康的界線,不要害怕拒絕或說出你的需要,做回自己的主人。
- 學會放手:當朋友關係可能已經變得毫無意義或不健康,學會放手是必要的。放下「過去」的友誼,尋找對當下更有意義的連結。
- 重質不重量:真正的友誼不在於朋友的多寡。專注於與少數幾個真正重要、能交心的朋友建立深厚的情誼,而非追求朋友數。
- 提升自己: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自我成長和培養自己的興趣,你可能因此吸引到與你有相似價值觀和興趣的人,建立更有意義的友誼。
- 定期檢視:定期檢視你的人際關係,評估朋友對你生活的影響。如果有關係對你產生負面影響或不再讓彼此舒服,考慮做出調整或結束關係。
朋友斷捨離執行方式
取消追蹤社群網站
對於那些常常帶給你壓力、不適或負面情緒的朋友,可以考慮取消在社群媒體上的追蹤、停止關注他們的帳號或收到他們的動態更新。
這樣可以減少你對他們生活的觀察或無意間接受到過多負面資訊,並讓你專注於其他更有意義的友誼。
勇敢拒絕
學會勇敢地拒絕那些不符合你價值觀、興趣或需要的人,適時對你不想要參加的聚會說 NO!
不要為了取悅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時間和精力。這些寶貴時間,應該用在自己想做的事,或與其他真正關心你、更值得交心的朋友相處。

充實自我
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自我成長和培養自己的興趣,當有不那麼想要參加的活動或朋友聚會找上你時,你也不用煩心該不該去、或如何拒絕,因為你真的沒空!
感情斷捨離
感情斷捨離是一段深度旅程,需要時間和努力,每個人的情況和方式都有所不同。
意識到什麼樣的感情需要斷捨離、找到適合的斷捨離步調和節奏,都很重要要相信自己有能力走出感情的陰影。
除去舊的、不適合的關係以後,自然能促進新陳代謝,迎來新的關係──這正是斷捨離的核心概念。
什麼是「有毒的關係」
有毒、需要斷捨離的關係,常常有這些徵兆:
- 常常不開心
- 總是在配合對方
- 自己的需求總被擺在最後
- 被情緒勒索
- 個人界線被侵犯
- 被欺騙
- 關係不平等
感情斷捨離 4 撇步
斷捨離相關照片、所有物品
刪除手機裡的合照,和所有對方送的、或與對方有關的物品,減少讓你有「睹物思人」的機會。
這有助於釋放過去的情感聯繫,營造一個新的開始。
斷開聯繫
在感情斷捨離的過程中,斷開與對方的聯繫是重要的一步,包括刪除聯繫方式如電話號碼、社交媒體帳號等。
減少對對方的關注或被對方的動態影響,讓自己有更多空間去自我療癒和成長。
最重要的是,要相信所有斷聯都是為了讓彼此成為更好的人,並遇見更適合的人。
照顧自己
感情斷捨離需要時間好好愛自己。將焦點放在自己的身心健康上,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或培養興趣。
給自己更多時間做喜歡的活動和與自己相處,慢慢提升自尊心和幸福感。
書寫練習
將你的感受和想法寫下來,有助於釋放情緒並整理思緒,特別是當你沒辦法跟親朋好友訴說這些感受時,一定要找方式讓情緒有個出口。
可以寫日記、寫感恩日記,或者寫一封給自己或對方的信。
透過表達性寫作來自我療癒,幫你更理解自己的情感並促進心靈的成長。
斷捨離最常遇到哪些障礙?
不願放手
捨不得丟東西的人有三種:
- 逃避現實型:裝忙、不想整理,但開始丟東西後反而毫不手軟
- 執著過去型:留念過去,不願面對現實
- 擔憂未來型:容易過度囤積覺得未來可能會用到的東西
每個人都有三種要素混合,只是比例/強度不同而已。
知道自己最傾向哪一種(知道原因、弱點),就能對症下藥,更容易開始斷捨離。
罪惡感和情感依附
對於過去的感情和物品,我們可能存在情感上的依賴和執著,覺得因為它們代表著特殊的情感價值,而更不願意放下。
甚至可能會感到罪惡,覺得丟棄物品(很浪費)或斷絕感情連結是不對的,這種情感束縛讓人難以進行斷捨離。
不過,光是意識到這原因本身就已是很大的進步,接下來只要轉念思考,了解這些情感價值不過是個人的執念和投射,放下這些想法或創造新的意義以後,這些都不是問題。
(就像日本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意識到「書本只是被他賦予希望大家對他有正面評價的期待」以後,就知道根本問題不在書籍本身)
社會壓力和期望
社會對物質和消費文化的價值觀常常對斷捨離構成壓力。我們也可能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期望,而不願意放棄物品或改變現有的習慣,只因為它們符合社會對於成功的定義。
比如社會男人要有車有房才算成功,不追求買車、買房,甚至還想把既有的車子、房子賣掉,別人肯定不理解,這時候斷捨離決策上就可能會受到影響。
這時候,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和堅持自我、不受他人觀點影響的毅力就很重要。
決策困難
斷捨離需要我們做出許多決策,例如物品要保留還是丟棄、捐贈還是賣掉等。
面對這麼多選擇需要決定時,我們可能陷入困惑和猶豫不決的狀態,不知道如何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小技巧:
- 制定明確的標準:例如先捐贈或賣掉,如果兩個禮拜內處理不掉舊只能丟掉等等規定,幫助你更快速做決定。
- 分解大目標:將大型斷捨離目標分解為較小的可行步驟,慢慢達成,減輕決策壓力。
應對挫折
斷捨離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挫折和困難,可能因此感到沮喪、無法堅持,或遇到情緒低落的時刻,而這些挫折可能讓我們放棄斷捨離。
不過,佐佐木典士、山下英子等專家都認為丟東西需要練習,多練習就能熟能生巧。
因此不要對自己過於苛求,允許自己感受挫折和低落,並給予自己時間恢復,和找回動機。
注意消費習慣
除了進行斷捨離淘汰不需要的物品以外,改變不健康的消費習慣也很重要,避免受到商業廣告、社交媒體和周圍環境的影響,而再購入許多不必要的物品、或陷入過度消費的循環。
小技巧:
- 建立購物清單:在購買之前,寫下你真正需要的物品,避免衝動購物。
- 靜置購物清單:不要馬上購買,等一陣子(例如一週以上)如果還覺得有必要,再購買。
- 審視價值觀:反思消費習慣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和長期目標。
斷捨離 vs 怦然心動 vs 極簡主義 差別
斷捨離 | 怦然心動 | 極簡主義 | |
---|---|---|---|
定義 |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去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 追求個人熱愛的事物(讓人怦然心動),享受生活中的美好瞬間。 | 擺脫對物品的執著、將生活聚焦在更重要的事物,達到「用更少的物品,過更好的生活」。(Less is more.) |
代表人物 | 山下英子 | 近藤麻理惠 | The Minimalists: Joshua & Ryan 沼畑直樹、佐佐木典士 |
動機 & 目標 | 藉由除去舊物促進新的新陳代謝,邁向更輕盈自在的人生。 | 讓生活被自己喜歡的事物圍繞,被愛包圍。 | 減少物品和生活中的不必要元素,專注於重要和有價值的事物。Own less, live more. |
具體方法 | 以「自己」、「現在」為考量,丟棄不必要的物品。 | 捨棄不再心動的事物,讓生活被喜愛的事物包圍。 | 盡量將物品維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精心選擇和保留價值高的事物。 |
斷捨離經驗 & 心得分享
不管是極簡主義還是斷捨離的推廣者,都強調減少物品、簡化生活以後,生活變得輕鬆許多,自己也快樂許多。
佐佐木典士認為現在的他,「東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丟東西讓他擁有更多時間、生活變得更有趣,自己也比較能活在當下、懂得感謝,也不再與他人比較、不害怕他人目光。
日本超人氣極簡生活部落客繪里沙認為,誠實面對購物和減量的過程,幫助她一步步找到自己,以及對她來說真正重要的事物。
澀谷直人則用他的經驗告訴讀者,極簡生活不是一味的減法,而是在加加減減中摸索出適合自己的生活。
我個人覺得斷捨離物品對我人生最大的改變是:

更自由自在,樂當背包客、「遊牧民族」:
自從試過只帶一個後背包長途旅行後,發現原來生活必需品也不過如此,就對這種輕裝旅行、隨時可以移動的生活方式感到著迷。
👉個人 IG 分享,歡迎追蹤我的背包旅行
@wssilverlining 極簡旅行中
比較少金錢焦慮:
我曾經有兩年多都沒有正職收入,大多靠老本生活,但因為知道自己維持基本生活的必要開銷不高,靠老本還可以存活好一陣子,或大不了再去打工換宿省住宿費。
因此不會因為擔心錢不夠用,而逼自己去做不喜歡的工作。
更了解自己的偏好:
因為需要不斷取捨,漸漸也越來越清楚自己要的東西是什麼、或至少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不僅在購物上是如此,在找工作、生活形式上,也更越來越了解自己喜歡的樣貌,並努力朝理想生活邁進中(我的部落格名稱「加減人生實驗中」也有這個意涵,透過嘗試摸索人生)。
斷捨離相關書籍或影音推薦
山下英子《新.斷捨離》

完整書名:新.斷捨離【10週年全新增訂版】: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
作者:山下英子(やましたひでこ)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完整介紹「斷捨離」的概念和實際執行做法(本文參考許多此書的方法,並加入其他心得和自身經驗),看完有種恍然大悟、想趕快開始整理家裡的興奮感。
可以邊看邊試著開始整理家裡!
適合對象:
- 斷捨離新手
- 想了解什麼是「斷捨離」
- 想了解斷捨離對生活有什麼好處
佐佐木典士《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完整書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ぼく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 – 断捨離からミニマリストへ –
作者:佐佐木典士(佐々木典士 Sasaki Fumio)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書中提供了 55 項減物法則和 15 項進階版減物法則,不管是極簡新手或是想再進一步簡化生活的極簡主義者,都能有所收穫。
適合對象:
- 斷捨離新手
- 想進一步極簡
- 想了解斷捨離對生活有什麼好處
繪里沙《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

完整書名: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物品立刻減量30%!43則怦然心動的選擇練習,改變超有感!トランクひとつのモノで暮らす
作者:繪里沙 エリサ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這本書就像是極簡主義者的購物指南。
不強調丟東西,而是實際拍照家中物品來分享擁有每個物品的原因、精準購物的方法、和簡單收納/擺設的方式來達到簡單生活。
適合對象:
- 腦波弱、很容易一逛街就帶回很多東西的人
- 想了解極簡主義者怎麼生活、擁有哪些東西
近藤麻理惠 Netflix 影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完整節目名稱: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Tidying up with Marie Kondo
主演:近藤麻理惠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這是記錄近藤麻理惠實際進入美國家庭、帶領大家整理家裡的過程。
能學到一些基本整理概念和方式、以及收納技巧。
看到影片中的家庭因為整理而生活、心境上都有所改變,讓人很感動,也會加深自己想要好好整理家裡的動機和決心。
適合對象:
- 斷捨離新手
- 對「整理師」職業有興趣的人
斷捨離常見問答 Q&A
居家收納並不一定需要斷捨離,但斷捨離是一種常見、整理師推薦的方法,可以「真正」有效簡化和整理家居環境。
每個人的情況和喜好不同,有些人可能更傾向於空間美化、空間布置、或其他整理和收納方法。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讓居家環境更符合個人需求和喜好。
斷捨離的原則和方法可以適用於所有人,但並非每個人的斷捨離目標和理想狀態都一樣。
而且山下英子認為斷捨離沒有終點。就算是同一個人,他的斷捨離目標和追求的狀態也會因人生階段追求不同,而有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