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期:2023/06/10
極簡主義發展於 1960 年代的美國,是一種藝術風格。
它普遍被認為是極端走向的抽象藝術,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為以方形、長方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來創作。

極簡主義在藝術、建築、音樂、文學等領域都有不同應用,本文會專注在介紹「生活形式」面向的運用,也就是「極簡生活」的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定義
極簡生活所指的極簡主義,可以這麼定義:
擺脫對物品的執著,注重質多於量、只使用必要或重要的物品,而將生活聚焦在更重要的事物,達到「用更少的物品,過更好的生活」。

不過,「極簡主義」有著很客製化、因人而異的衡量標準。
每個人重視的生活面向都不同,因此沒有一個準則規範極簡主義只能用 X 樣物品生活、必須擁有哪些東西、或不能擁有哪些東西。
以下幫大家整理幾個極簡生活推廣者/極簡主義代表人物對「極簡主義」的定義:
The Minimalists

Joshua & Ryan 兩位是美國知名的極簡主義推廣者。
2010 年他們創立了部落格 “The Minimalists“,並且開始寫書、拍紀錄片、錄製 Podcast 等等,目的都是在分享極簡主義如何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希望他們的故事能帶給他人一些正面影響。
他們在部落格中對極簡主義的定義是:
極簡主義是一種工具,能幫助你擺脫生活過剩、專注在重要的事──這樣你就能找到快樂、滿足和自由。
Minimalism is a tool to rid yourself of life’s excess in favor of focusing on what’s important—so you can find happiness, fulfillment, and freedom.
── The Minimalists
沼畑直樹 & 佐佐木典士

日本極簡主義第一人沼畑直樹、作家兼編輯的佐佐木典士,兩人共同經營網站 “Minimal & Ism“。
這個名字的意思也正好可以說明他們對極簡主義的定義:
最小化生活,如此就能發現對每個人來說什麼是重要的。
澀谷直人 Minimalist Sibu
澀谷直人是日本新生代極簡主義者, 2017 年開始在部落格「ミニマリストしぶのブログ」(Minimalist Sibu’s blog) 分享極簡生活。
「幾乎空無一物、只有黑白的房間」照片幾乎可說是他的招牌,一看就能聯想到他。

他在第一本著作《我簡單豐富的生活提案》中提到:
- 將花費和物質壓到最小程度之後,有些重要的事情才得以看見。
- 極簡生活的生活方式,正是愈積愈少。最理想的情況是,在重複加加減減的過程中,都維持在必要的最小限度。
- 善用減少帶來的留白,「持續變化精進」。這才是極簡生活的精髓。
綜合以上,或許可以將澀谷直人對「極簡生活」的定義歸納為:
極簡主義是在持續調整、不斷加加減減的過程中維持必要的限度,而多出來的「空白」能幫助你看到重要的事。
其他極簡主義者的定義
以背包為家的極簡流浪旅人 Colin Wright:
極簡主義的真正意義在於「重新評估你的優先順序」,這樣你就能去除多餘的東西——不會為你的生活帶來價值的物品、想法、人際關係和活動。
What Minimalism is really all about is reassessment of your priorities so that you can strip away the excess stuff — the possessions and ideas and relationships and activities — that don’t bring value to your life.
── Colin Wright “Minimalism Explained“
Anthony Ongaro of “Break the Twitch” :
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實踐,它的重點在於將干擾降到最低,讓你能專注在對你來說重要的事情。
We define minimalism as a lifestyle practice focused on minimizing distractions that keep you from doing what matters to you.
── Break the Twitch “What Is Minimalism? A Practical Guide to a Minimalist Lifestyle“
極簡主義的好處
簡單來說,極簡生活的核心是「用更少的物品,過更好的生活」,而所謂的「好」有很多面向:
1. 省錢
擺脫一定要有 XX 物品才能有安全感(需要的時候它隨時都在)、對於擁有物品的執著、降低物慾以後,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省錢。
你不再容易花錢在買「可能根本用不到」,或者重複購買「你已經有的」東西。
另一個間接好處是,你可以省下「幫物品繳的房租」,換間小一點的房子住,或能省下租倉庫囤放物品的管理費等等。

2. 減少壓力
看到大家都拿最新的 iPhone、滑社群軟體總是羨慕別人光鮮亮麗的生活、 LV 推出最新包款但你買不起……?
這些「得不到別人有的」、刷卡買精品但被卡債追著跑的生活,是不是光聽就覺得很有壓力呢?
如果沒有太多物慾、執著於擁有這些物品,就能幫你卸下許多肩上的重量。
3. 減少干擾

現代生活充斥著太多干擾──沒有下班時間的工作 Email、社群軟體跳出新通知、越來越懂你的廣告推播等等。
如果能關掉 App 通知、刪掉社群軟體或限制使用時間,一定能幫你省下很多時間,而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能用來做其他事,其他真正能為你生活帶來價值的事物。
也有研究顯示,整潔有序的環境能夠減少煩躁,讓你更不容易分心、更有效率處理手邊的工作。
4. 多出時間(少掉物品管理、打掃等時間)
物品數量減少,也就能減少管理物品(找東西、保管東西、整理東西等)的時間;更不用說還得花時間定期打掃。
東西越少,越容易保持整潔,打掃所花時間和頻率相對來說也可以減少。
大多數的人都覺得打掃是件很麻煩的事情吧!?
衣服其實也是,如果衣服數量不多,是不是不用花那麼多心思和浪費時間在決定搭配、今天穿哪件?
參考:被動衣櫃斷捨離法
5. 提升身心靈健康

極簡能同時幫你的生活環境和心靈騰出更多空間,減少干擾、帶來更多平靜。
前面提到極簡主義能為生活減少焦慮和壓力,這些都能提升心理健康;而維持極簡生活、定期整理環境能減少灰塵、髒污、細菌等,對身體健康產生正面影響。
當然,也有助於避免因為生理問題帶來的疾病,像是憂鬱症、失眠、消化相關疾病等。
6. 環保、對地球更好
經濟發展帶來過度消費、物品過剩的問題,人們的消費力早就遠超過他們的需要,而地球為了滿足這些過度需求,必須燃燒更多資源,也因此造成更多環境汙染。
如果每個人都能「用更少的物品生活」、不會一直購入新的物品來取代舊的,就能降低人類對環境的影響,也能減少資源的浪費。
7. 活在當下
不只有第三點提到的減少外界干擾,極簡生活也能幫你減少內心想法帶來的干擾。
以下這些是不是很煩人呢?
- 永遠做不完的待辦清單
- 後悔過去做過/沒做的事
- 對未來的擔憂
透過重新檢視你的生活、為心裡清出更多空間,你也能漸漸放下這些內心想法上的干擾,轉而專注在正在發生的當下。
8. 擁抱自由
有人在解開物品的枷鎖、丟棄物品的那刻就能感受到某種心理上的解脫,但極簡生活帶來更多的是金錢、時間上的自由。
物慾減少,意味著你不需要太多金錢也能維持生活,而這又代表你能減少工作時間,獲得更多時間上的自由。
多出來的時間,你可以自己決定如何運用──用來培養新的興趣、陪伴家人、追求其他人生目標等等。
除了時間上的自由以外,極簡生活也能帶來空間上的自由──你能更隨心所欲使用家裡的空間(而不是被根本用不到的物品佔據);你也能不被空間限制,想搬家就能輕鬆搬家,也能拎著一個包就去環遊世界。

9. 發掘人生中更重要的人事物
這一點可說是極簡主義帶來最重要的好處。
極簡主義像是一個工具、減少干擾則像是過程,最終目的是為了讓你有更多精力和時間去思考:
「什麼才是你人生中更重要的事?」
斷捨離、淘汰物品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哪些物品對你來說是必需品。
而去除雜念、清出時間以後,你也會開始思考:「這些多出來的時間要來做什麼?」、「有哪些事是你甘願捨棄工作賺錢、耍廢追劇的時間,也願意去做的?」
10. 有利個人成長
承上一點,當你能排除內外干擾、專注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時,你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能反映出自己的價值觀。
但這些思考不是一次就能到位,並不是經歷一次完整斷捨離,你就能瞬間找到你的熱情所在/新人生目標。
就像所有極簡主義者的經驗分享,他們都會花很多時間反思自己,持續讓自己成長。
你的人生也將會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思考,慢慢釐清重要的事、一步步更接近你心中的理想生活。
更多好書推薦:
3 步驟開始極簡生活
如何建立極簡主義者的心態?
購買任何東西、做任何決定之前都先問自己:
- 你心目中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 我真的需要這樣東西嗎?
- 這樣物品會對我的生活加分嗎?
- ……
關鍵並不是把家裡大多數物品都處理掉,獨自坐在空曠的房子裡思考人生(如果你想這樣做也可以,這樣做確實能大幅減少干擾),而是試著改變你對物品的想法。
重點不是「減少」多少東西,而是有沒有發掘生命中更重要的人事物。
不過清除多餘物品能幫你減少干擾、更專注在剩下的物品,因此許多極簡主義者給新手的建議,第一步通常也都是「斷捨離」物品。
影片《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The Minimalists: Less Is Now) 中, Joshua (The Minimalists) 將邁向極簡生活粗略分為三階段,以下參考該三階段,整理出隨時都能開始極簡生活的簡單 3 步驟:

1. 慢慢斷捨離
開始一一檢視現有物品,決定去留。
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嗎?」
參考方法:

1. Joshua (The Minimalists):1 天 1 件物品、連續 30 天
從小東西開始,1 天處理掉 1 樣,看連續 30 天後會發生什麼事?
2. Ryan (The Minimalists) :舉辦搬家派對 (packing party)
假裝自己要搬家、將家中所有物品打包裝箱,並且在箱子外標示清楚內容物;
全部裝箱以後,假裝自己已經搬到新住處,再花幾天、隨著新生活慢慢開箱,但只拿出需要的物品。
(Ryan 發現三週後 80% 的東西都還在紙箱內,代表他其實只需要 20% 的東西,就能正常生活)
完整版搬家派對規則請看:
3. 「333 挑戰」:用 33 個物件(衣物、飾品等)穿搭,持續至少 3 個月
這項比較針對衣櫥斷捨離。
試過之後會發現,選哪 33 個物件很重要(之後購買衣物前會開始思考實用性、好不好搭配等),也可能發現其實 33 個物件就已經能做出很多種搭配了,衣服真的不需要太多。

2. 進階斷捨離
Joshua (The Minimalists) 認為一旦開始斷捨離後,很快就會形成正向循環。
(The more action you take, the more you wanna take action.)
對 Joshua 來說,後來漸漸演變成個人挑戰──他開始翻箱倒櫃看能丟棄什麼,只留下「為生活帶來價值」的物品。
判斷方式:問自己「它會幫現在的生活加分嗎?」
如果大部分生活用品已經斷捨離得差不多,可以嘗試幾個進階領域:
- 3C 產品:刪掉沒在用的 App、整理電子信箱等等
- 整理社群帳號:精簡臉書好友名單、整理 IG 追蹤帳號等等
- 取消訂閱電子報:取消根本沒在看的電子報,也能順便減少未來的 Email
3. 開始思考清出來的空間
問自己:「沒有那些物品後,人生還剩下哪些重要的東西?」
Joshua (The Minimalists) 認為這階段很重要。
如果沒有好好思考、釐清自己的需求,只會再去買更多東西來填補清出來的空間!
他在斷捨離以後開始反問自己:「為什麼這些被丟棄的物品,以前被賦予那麼多意義?(代表成功的人生?)」
進而再向內思考更多問題:「我的人生到底在追求什麼?」

極簡主義好書推薦
《新.斷捨離》

完整書名:新.斷捨離【10週年全新增訂版】: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
作者:山下英子 やましたひでこ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這本書有滿滿知識量,詳細介紹「斷捨離」完整概念,還有資訊圖表幫助理解、和別人的經驗/實例可以參考。
整本書理念很清楚:就是丟東西,但斷捨離不只是丟東西。
適合任何想要改變生活的人(不一定只適合想整理家裡)!
👉點我閱讀:《新.斷捨離》心得全文
《我決定簡單的生活》

完整書名: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從斷捨離到極簡主義,丟東西後改變我的12件事!ぼくたちに、もうモノは必要ない。 – 断捨離からミニマリストへ –
作者:佐佐木典士(佐々木典士 Sasaki Fumio)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
這本書不只是日本極簡主義者佐佐木典士分享極簡主義對他生活的改變,書中也提供了 55 項減物法則和 15 項進階版減物法則,不管是極簡新手或是想再進一步簡化生活的極簡主義者,都能獲得實用方法。
雖然作者自稱人生失敗組── 36 歲時仍單身、工作存不到錢、女朋友也跑了,但接觸極簡主義後的他卻可以大聲說「我的東西少,但每天都很幸福。」
👉 點我閱讀:《我決定簡單的生活》心得全文
《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

完整書名: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物品立刻減量30%!43則怦然心動的選擇練習,改變超有感!トランクひとつのモノで暮らす
作者:繪里沙 エリサ
推薦指數:★★★★☆(滿分五顆星)
推薦原因:這本書就像是極簡主義者的購物指南。
不強調丟東西,而是實際拍照家中物品來分享擁有每個物品的原因、精準購物的方法、和簡單收納/擺設的方式來達到簡單生活。
適合腦波弱、很容易一逛街就帶回很多東西的人,讓練習精準選物來幫你邁向極簡。
👉 點我閱讀:《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心得全文
極簡主義相關影集推薦
Netflix 紀錄片《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Less is Now)

記錄美國極簡主義者 The Minimalists 的兩位創辦人 Joshua 和 Ryan,為什麼要推廣極簡主義、他們為什麼要開始極簡、以及他們如何透過物品減量開始極簡生活?
影片中提供了至少 3 種斷捨離的方式,也有其他受啟發而開始極簡者的心得分享。
👉 點我閱讀:《極簡主義:簡單就是潮》3 種斷捨離的方法推薦
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Minimalism)

上一個紀錄片主要是記錄 Joshua & Ryan 兩人開始接觸、推廣極簡主義的過程,以及分享兩人斷捨離的方式和對生活帶來的改變。
《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這部紀錄片,雖然也是以兩位為主角介紹極簡主義,但其中更特別介紹極簡主義套用於不同領域的影響,例如:房地產、日常穿搭、家庭關係等。
👉 點我閱讀:紀錄片《極簡主義:記錄生命中的重要事物》帶你看 3 種極簡生活
極簡主義常見迷思
Q:極簡主義=東西越少越好?
極簡主義並非一味減少、越少越好,比較擁有多少物品沒有意義。
重點不是減少物品,而是透過減少干擾,來發掘生命中更重要的人事物。
Q:極簡主義者不能買新東西?
極簡主義不是反對消費,而是反對強迫消費 (compulsory consumption)。
──紀錄片 “Minimalism: A Document About The Important Things“
不是不能買東西,而是要精準購物、重視質多於量,不因為一時開心、或看到廣告,搞不清楚自己需不需要就盲目購買。
👉極簡生活購物指南:《簡單生活的選物提案》
Q:極簡主義=斷捨離?兩者有差別嗎?
極簡主義和斷捨離都是一種減法,透過減少物品來達到更好的生活,但極簡主義強調生活追求的價值或意義。(思考:盡量將物品維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少了物品的干擾以後,人生到底還要追求哪些更重要的東西?)
而斷捨離是日本一種整理術,著重在控制「進」跟「出」來創造流動和新陳代謝,放下對物品,甚至是對人、舊有思想等的執著,進而為生活帶來新的變化。強調由物品和空間出發來改變人生,「控制物品進出」這個步驟的重要性。
Q:極簡主義 vs 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 有什麼差別?
The Minimalists 跟近藤麻理惠 (Marie Kondo) 都認為極簡主義≠怦然心動 (KonMari Method),兩者都是透過重新檢視物品來打造理想生活,但判斷方式不同。
- 極簡主義:我真的需要它嗎?(盡量將物品維持在必要的最低限度)
- 怦然心動:它會讓你開心嗎?(心動的都可留下,讓生活被喜愛的事物包圍)
極簡主義主張用較「少」的物品過生活,而怦然心動流派則是用「喜歡、會怦然心動」的物品過生活。
備註:
(1) The Minimalists 認為近藤麻理惠只是透過整理收納的方式讓環境變整齊,但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問題沒有被解決,只是暫時被隱藏而已)
The Minimalists 回應影片:How Are The Minimalists Different from Marie Kondo?
(2) 近藤麻理惠認為怦然心動跟極簡主義不同,怦然心動鼓勵大家生活在被所愛包圍的環境(著重在生活裡要「保留」什麼,其他的都可以捨去),而極簡主義提倡「用較少物品,過更好的生活」(維持「少量」物品是必要的)。
近藤麻理惠官方文章:KonMari Is Not Minim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