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加減人生實驗中
Menu
  • 最新文章
  • 關於
  • 旅行
    • 一個人旅行/獨旅
    • 台灣打工換宿
    • 旅行實用小撇步
    • 客製化行程規劃服務
  • 閱讀
    • 電子書閱讀器推薦
  • 極簡生活
    • 整理師
  • IG 聯絡我
Menu

台灣也有共生公寓?內向者也適合嗎?──什麼是共生公寓?(下)

Posted on 18 1 月, 202212 11 月, 2023 by Wendy

內容目錄

  • 當共生公寓來到亞洲
    • 中國、香港
    • 韓國
    • 日本
    • 新加坡、馬來西亞
  • 台灣的共生公寓──學生宿舍2.0?
  • 共生公寓空間特色:縮小個人空間,極大化公共空間
    • 寬敞舒適的交誼空間
    • 設備完整的廚房
  • 共生公寓缺點:助長社交焦慮?

最後更新日期:2023/01/10

上一篇文談到共生公寓重視人的本質和價值,強調人際互動是身為人的需求,也提到重視「個人」的西方國家如何發展共生公寓。

倘若換成是較重視「集體」文化的亞洲,又會是什麼樣的面貌呢?

另一個東西方國家對於「共生」都有的疑問是,如此強調彼此交流的空間,是否會成為內向者的夢靨呢?

上篇文傳送門:

拎包入住台中共生公寓──什麼是共生公寓?(上)What’s co-living apartment?(1/2)

(在異地尋找歸屬感。Photo by Anthony Intraversato on Unsplash)

當共生公寓來到亞洲

中國、香港

在中國,每年一到畢業季就有大批畢業生湧入第一、二線大城市,短租或便宜租屋需求很可觀。

2012年YOU+國際青年社區(優家)的第一個據點廣州鳳凰社區正式對外營運,不到一個月內113個房間全住滿,至今已陸續擴展至全國各大城市。

高房價聞名的香港也不例外,甚至有報導指出香港很有機會成為繼北京、東京、上海之後,共居形式增長的亞洲城市第四名。

韓國

同為東北亞的韓國、日本也搭上共生熱潮。

2017年在韓國首爾的金融中心江南區出現了一間現代化「樹屋」(Treehouse),是第一棟為年輕人打造的共生公寓。

由72戶陌生住客組成,每戶都有獨立房間,甚至依不同需求分類為適合女性、養寵物者等不同主題樓層。

韓國租屋不像台灣頂多事先收取兩個月押金,而是需要高額保證金,剛畢業的年輕人未必有能力一次負擔這麼大筆支出,「樹屋」僅收取2個月押金、租約也較彈性,就成為另一種親民選擇。

日本

日本的共生租屋通常都會稱為share house或social apartment,相較於大都市地區的個人公寓是惡名昭彰地的小,同樣花費下,共生的租屋型態能享受的空間反而可能較大。

另一個特色是日本的共生型態仍很強調「距離」,比如有個說法認為最好的共生型態,是維持在「湯不會冷掉的距離」──形容湯端到另一個人面前還不會冷掉,有點近但不會太近的距離。

新加坡、馬來西亞

東南亞地區也漸漸趕上全球的共生熱潮。

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2016年Hmlet初創,創辦人認為共生應該與三個「C」有關,讓人們能夠「以可以負擔的費用(cost)體驗群體生活(community),且又不必太花心思煩惱日常瑣事(convenience)」,生活重心就能放在真正重要的事。

隔壁的馬來西亞也不遑多讓,首都吉隆坡至少有四個品牌聲稱他們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個共生品牌。

今年(2020年)馬來西亞國際家具展(Malaysian International Furniture Fair)──全球十大、東南亞最具規模的家具展覽會,甚至與上述Hmlet合作推出亞洲首個採用馬來西亞家具打造成的共生展示空間。

共生概念既西方國家之後也逐漸襲捲亞洲,或許跟傳統家庭概念式微有關。

當與家人同住現象不再普遍、單身族群增加等,即便是受限於地狹人稠,必須與陌生人共享房間的房型,也因亞洲學生宿舍多為上下舖、多人合住型態而早已習慣,接受度相對西方國家來的高。

共生公寓在亞洲也漸漸開創出自己的發展路線,特色因地制宜。

台灣的共生公寓──學生宿舍2.0?

大學剛畢業時因為工作決定在台北租屋,那時在網路上發現台灣共生品牌──玖樓,令我印象深刻,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共生公寓。

玖樓一開始將台北老房子改造成新風格,經由空間設計,以及篩選房客、舉辦活動等來活絡公寓內的社交生活,強調生活感,而不僅是冰冷的住屋。

當時我只覺得:哇!感覺住在那應該都是很厲害的人,但感覺壓力也很大,身邊臥虎藏龍。

主要還是考量到玖樓的租金價格高於市價,一般社會新鮮人實在無法負擔,只好作罷。

後來玖樓不僅逐步在台北擴大據點,更與政府合作推出新北三峽「青銀共居」及永和國光「青年共居」計畫,鼓勵世代共居、社區參與,進一步改善社會問題。

另一個由青年旅館轉型的共生品牌Banana co-living(香蕉同居中)認為:「生活就該比旅行更精彩!」,因而希望把青年旅館各式各樣旅人相互交流的歡樂氛圍帶到一般生活中。

這兩個共生品牌雖然發展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反思台灣常見的外宿經驗多為套房、雅房、學生宿舍,大城市的套房往往空間狹小、沒有料理空間,且沒人可以互動;

雅房未必有公共客廳,就算有,也可能因為與同住室友缺乏互動,或缺乏定期管理,而淪為閒置或儲藏空間;

學生宿舍多半只是休息的地方,公共空間有限,大多僅能認識同住的室友。

共生公寓的出現,為求租者帶來另一種新選擇。

共生公寓空間特色:縮小個人空間,極大化公共空間

不管是歐美重視個人空間,或是大城市地狹人稠下的空間設計考量,可以發現共生公寓空間特色不外乎有幾項,以下以目前入住的 Crossover跨界共生公寓(已停止經營)忠勤公寓為例:

  • 寬敞舒適的交誼空間
  • 設備完整的廚房

寬敞舒適的交誼空間

許多大廳會配置長桌,方便一次多人工作或討論,也可以成為大家一起吃飯、閒聊、看電影、辦活動等的空間。

不用出門,一打開房門就有人可以說說話。

(Crossover大廳長桌:我平常用筆電的地方)

(Crossover小客廳:假日偶爾會跟室友一起看影集)

設備完整的廚房

台灣傳統租屋除了家庭式雅房以外,其他租屋形式鮮少備有完整的料理設備及空間,有些甚至只有簡易的外接式瓦斯爐,或著直接不允許開伙。

學生宿舍更不用說,可能只有一個簡單微波爐、烤箱、電鍋、冰箱,供整棟宿舍學生使用。

相較之下共生公寓多有完整的料理空間,非常適合喜歡烹飪的人入住。

(Crossover廚房:連果汁機都有,雖然我還沒用過XD)

共生公寓缺點:助長社交焦慮?

視空間規劃能知道共生公寓強調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也讓人必須有心理準備使用公共空間時可能會遇到其他住客,免不了需要來點互動、對話。

身為內向,無時無刻都想拒絕掉不必要的社交,逃到一個只有自己的地方待著的我,老實說,剛入住的時候覺得有些社交壓力,總覺得大家在聊天時自己一個人默默待在個人空間好像不太好,而且應該把握最一開始的時間好好認識大家,否則很可能就會一直不熟到我離開。

好幾度懷疑共生公寓的存在是否又是另一種不友善內向者的新潮流,畢竟這個世界遊戲規則似乎已經多利於外向者,有必要連租屋都開始排擠內向者嗎?

這些公共空間的設置很不利社交苦手跟不願意社交時候的我,即使想在客廳放空耍廢,也會礙於可能不但沒休息到,反而還要花費能量去社交,想想之後而作罷。

入住一個多禮拜後,我注意到一位室友也許也很需要自己的空間和時間,有餘力時她也會很開心地和大家互動,煮飯時偶爾也會閒聊幾句,需要讀書或需要專注做其他事時,她就會安安靜靜待在個人空間,或趁其他室友不在時使用公共空間。

看她自由自在出入,想幹嘛就幹嘛,完全不需要展現什麼特定的樣子,我心想:也許這才是在家的模樣吧。

她的例子頓時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讓我覺得我應該也能找到舒適的方式融入這裡吧?

後來我漸漸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居多,其實沒有必要把「融入這裡」看得太重要,既然當初是自己選擇要住進這裡的,一切感受都應該以自己為重。

喜歡再去做,不喜歡也不必勉強自己,因為家本該是最能放鬆做自己的地方。

再回顧自己的種種社交經驗,往往總是需要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熟悉新的人事物,常常都到要離開了才開始習慣。

既然深知自己本來就需要較多的時間、較緩慢的步調,何必因為入住到新環境而打亂自己的節奏呢?

原來適不適合一個地方只在一念之間,端看自己如何面對。

共生公寓提供的是一個新的居住型態,雖然未必適合所有人,但我的確在短短兩週住宿經驗中碰撞出新的想法,比如與上述那位室友的對話讓我看見另一種可能性。

而上篇文章中介紹的美國共生品牌Roam提到了一個概念,讓我對共生生活抱有更高的期待:

Community when you want it, privacy when you need it. (共生空間在你需要社交時是一個社群,在你需要隱私時也能提供隱私。)

(引用自How co-living spaces are redefining the concept of a home)

它充分表達出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共生平衡,強調共生的群體感卻也相當尊重隱私──也就是它讓「是否社交」維持是個人選擇而不強迫。

既然共生概念重視人的本質與價值,也認同人的多元差異背景是將人湊在一起的優點,那麼最理想的共生型態就也應該是任何人都適合吧。

但這前提是必須夠了解自己,且能掌控自己。

畢竟環境是其次,真正能掌握生活樣貌的還是自己。

相關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近期文章

  • 斯里蘭卡聖城康提 (Kandy)景點推薦:除了佛牙寺,還能去哪?
  • 斯里蘭卡國家公園 Safari 推薦哪個?我在 Udawalawe 坐吉普車找大象!
  • 斯里蘭卡 Nuwara Eliya 景點、住宿推薦:高山火車、茶園品錫蘭紅茶、霍頓平原必去
  • 斯里蘭卡獅子岩 Sigiriya:花 35 美金爬一顆大石頭值得嗎?
  • 斯里蘭卡可倫坡 8 景點、街邊小吃、住宿推薦(含被騙經驗分享!)

分類

  • 旅行 (55)
    • 台灣打工換宿 (17)
    • 旅行實用小撇步 (8)
    • 汶萊 BN (1)
    • 柬埔寨 KH (3)
    • 寮國 LA (9)
    • 斯里蘭卡 LK (7)
    • 馬來西亞 MY (2)
    • 菲律賓 PH (4)
    • 新加坡 SG (1)
    • 泰國 TH (3)
  • 閱讀 (11)
  • 極簡生活 (10)
  • 整理收納 (10)
  • 其他 (1)

一個人旅行/獨旅 共居 co-living 居家整聊室培訓課程 整理師 數位游牧民族 Digital Nomads 斷捨離 極簡主義 遠距工作

↓ 支持我 ↓
(用我的連結預訂行程)

Klook.com

Support me

如果你喜歡我的分享,歡迎贊助我一杯珍奶,支持我繼續帶你一起看看世界、實驗人生:)

請我喝杯珍奶!

Announcement

本站部分連結有參與聯盟行銷,透過連結購買商品,我可能會從中獲得一些分潤。但本站分享都是我真心推薦!

Follow me

  • 旅行中
  • 極簡生活實驗中
© 2025 加減人生實驗中 | Powered by Minimalist Blog WordPress Theme